近年来,中国海关持续加强对监管货物的查验力度,严厉打击走私、虚假申报、擅自处置等违法行为。以下为近年典型案件及企业需警惕的
风险点,供参考:
一、典型案例分析
1. 伪报品名/价格逃税(高发!)
案例:
2024年3月,深圳海关查获某公司申报为“塑料玩具”的货物,实际为高档手表,涉嫌偷逃税款超2000万元。
2023年12月,上海浦东机场查获“低报价格”进口奢侈品包,申报价仅500元/个,实际价值超2万元/个。
风险点:
海关通过“智能审价”系统比对国际市场价,异常数据自动预警。
处罚:补税+0.5-3倍罚款,情节严重的追究刑事责任。
2. 擅自调换/挪用海关监管货物
案例:
2024年1月,某保税仓库企业未申报将进口免税设备转卖国内,被海关查处,罚款300万元并吊销资质。
2023年8月,某跨境电商公司将保税仓商品更换包装后走私内销,涉案金额500万元。
风险点:
监管货物(如保税货物、减免税设备)在海关放行前不得擅自处置。
处罚:货物没收+企业降为失信主体(影响后续通关)。
3. 跨境电商“刷单”走私
案例:
2024年5月,广州海关破获跨境电商平台伪造订单,利用“个人额度”走私化妆品,案值1.2亿元。
2023年“双11”期间,某平台通过“拆单”规避税款,被追缴+罚款800万元。
风险点:
海关要求跨境电商提供真实“三单”(订单、支付、物流),大数据自动核验。
处罚:追缴税款+企业列入“黑名单”,甚至关停业务。
4. 危险品瞒报(重大风险!)
案例:
2024年4月,宁波港查获集装箱谎报“普通货物”,实际为锂电池(未做UN38.3认证),引发火灾风险。
2023年9月,天津海关查获“化肥”中夹藏烟花爆竹,涉事企业被刑事立案。
风险点:
危险品需提供MSDS、运输鉴定报告,瞒报可能导致爆炸、泄漏等事故。
处罚:货物销毁+企业承担事故责任+刑事责任。
二、海关监管核心风险警示
1. 申报不实(最常见违规)
风险行为:商品编码(HS Code)错误、数量/重量差异、原产地造假。
后果:罚款(货值5%-30%)、延迟通关、降信用等级。
2. 单货不符(重点查验项)
风险行为:货物与报关单信息不一致(如品牌、型号、规格)。
后果:扣货、改单或退运,影响供应链时效。
3. 擅自处置监管货物
风险行为:保税货物未核销即内销、减免税设备违规抵押/转让。
后果:货物没收+企业资质暂停,甚至刑事责任(《海关法》第86条)。
4. 逃避检疫(食品/冻品高风险)
风险行为:伪造检疫证书、进口禁止入境的动植物产品。
后果:货物销毁+企业列入“重点关注名单”。
三、企业合规建议
严格单证审核:确保报关单、发票、合同、检测报告等一致。
高风险商品预检:如锂电池、食品、奢侈品等,提前确认监管要求。
AEO认证申请:高级认证企业可减少查验率,享受国际通关便利。
内部合规培训:定期学习海关新政,避免“无知违规”。